这项研究推翻了以往的认知,并为大爆炸后首批恒星的形成提供了全新的认识,而紧跟其后的研究显示,这批最早期恒星中有一些甚至至今仍可见。
据该消息称,科学界关于恒星形成的认识是:这是宇宙气体云内部气压与引力之间激烈且复杂斗争的产物。引力使气体云自身密度增加,从而引起气体温度也上升,由此压力上升、压缩过程停顿。但如果气体能摆脱热能,压缩过程将会继续进行,一个崭新的恒星继而诞生。
研究显示,这种冷却的过程会在一种情况下表现特别的好,那就是气体中包含碳或者氧气等化学元素,但恒星质量会比较低,比如像我们的太阳;反之, 由于原始宇宙中气体的冷却过程不可能这么好,因此以往大多数理论模型所做的预测,最早期恒星都是质量约为太阳100倍的巨大而孤立的星体。
但德国海德堡大学天文中心、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所和德克萨斯大学的科学家近期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既往的简单认知需要修改。在利用高分 辨率的计算机模拟仿真,并对恒星进化过程进行调查后发现,由于密度增强,导致包围恒星的碟盘状气体的旋臂产生破碎,这些碎片便产生了伴星——许多同类属的 小恒星,因而最早期的宇宙并没有仅在中心形成一颗巨大恒星,而是形成了一批恒星,有些恒星的间距甚至与地球和太阳的间距一样近。
该研究为宇宙早期恒星的形成理论开辟了新的视野和研究领域——就在随后由德克萨斯高级计算中心等机构作出的模拟表明,这批早期恒星和短命的大质 量恒星不同,它们作为低质量的恒星往往至少能存活几十亿年,更有甚者其寿命可能足够长到人们至今仍然可以观测到。而新结论亦意味着双星或多星系统的存在, 由于它们常会爆发出强烈的X射线或伽马射线,这亦为其后的太空任务带来了更多新目标。(张梦然)
相关阅读:
根据尚未完成的强子对撞实验测试出的数据来看,在宇宙大爆炸刚结束不久,宇宙就像是一团浓度非常高的,非常热的液体。